close


台湾—新加坡—马来西亚—新加坡—马来西亚,兜兜转转,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位置。

已经一个星期没有发表文章了,感觉“老万叨叨馆”已经荒废了许多。这个星期是大学的第一周,我和文馨一直忙着适应大学生活和参加新生联谊,每天要做的东西好像一大堆,度过一个星期好像度过了一个月。所谓的“大学”果然是很大,学校大(当然,相对于国内和海外的著名学府,它就小得多。)、学生多、课本厚。。。。。。大学真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,一个与小学和中学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。

大学到底有什么不同呢?与之前十二年的教育相比,最明显的区别便是大学没有分班,我们没有自己的班,只有所谓的“学校”(school),当然也没有班主任、班长、副班长。。。。。。每一天,大家来到学校,上课、下课、上课、下课,然后各自回家。稍微认识的,就彼此说声“hi”;完全不认识的,就擦身而过。四年,应该都是如此吧。我不喜欢这样,就像搭火车似的,大家上了同一辆火车,然后到站了就下车,大家好像不是同学或朋友,只是同一辆火车的搭客而已。我很怀念中学的时候,我们有自己的班主任、班长、副班长。。。。。。每几个月开一次班会(虽然每次都是草草带过)、一起举办义卖会、一起讨论毕业旅行(虽然每次我都因为经济因素而无法参与)、一起练武术。。。。。。大家在一起的时间很长,感情也比较深,即使只是普通的同学,以后在街上碰到面,心中也会有一种亲切感。

我一直很好奇,为什么大学不能或者不需要分班呢?班主任可以免去,但总该留下班长、副班长、文书、财政。。。。。。吧。班长负责领导全班参与各种活动,定时举行讨论会和联谊等等,然后大学每月召开全校学生集会,联系一下学生与大学之间的感情。为什么这些不能发生在大学呢?难道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独立自主吗?

有人说过:“中学的朋友是最难得的。”,以前我不以为然,现在终于感受到了。在那个有点懂事、有点天真的年纪,感情就像流水一样自然且纯洁;但在大学以及日后的工作,很多时候一段关系都是建立在利益上,好听一点就是互相帮助,难听一点就是互惠互利。比如说销售员可以在工作时间以外和客户攀谈几个小时之久,就像朋友一样,但这真的是真心交往吗?还是中间夹杂着其他因素?如果在中学时有缘交到好朋友,那就应该用心维持,好好珍惜,因为他们可能就是你一辈子的朋友。

我常说,如果我、nelly和文馨在四年后还可以维系像现在或者更深厚的感情,那时候我们就应该举办“the three kelefes”十周年纪念,因为这真是太不容易了。不过说到这里,nelly是否又会觉得我太眷恋当年,跳不出什么“框框”呢?哈哈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GGGG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